网站首页 | 机构设置 | 规章制度 | 支部活动 | 学习园地 | 党风廉政 | 创先争优 | 工会之家 | 资料下载 
创先争优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创先争优>>正文
东北电力大学模范教师(模范教育工作者)事迹简介(科研领域)
2021-04-07 16:20  

东北电力大学模范教师(模范教育工作者)

事迹简介(科研领域)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校建校70周年和第3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为明确导向、树立标尺、鼓励先进、带动全员,引领全校教职员工进一步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心聚力,担当作为,不断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学校党委决定授予王欣等28名同志“东北电力大学模范教师(模范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

 

王擎,男,1964年12月生,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师,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负责人。

他为学校创新团队及科研平台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在科研团队建设过程中,王擎老师注重培养培育年轻教师,其团队多名教师经过锻炼,现已成长为学院科研、教学工作的骨干力量。

他个人科研业绩突出,多年来,王擎老师围绕油页岩等研究方向,发表学术论文230多篇,被SCI、EI收录80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4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专著(合著)3部。

他不忘教师育人本职累计培养博士研究生11名,硕士研究生99名。他注重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作为负责人,创建了“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大学生萃脑实践创新示范基地”。作为指导负责人,他积极配合教务处组织开展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指导、培训、申报、评选、推荐工作。

王擎曾获“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高校首批学科领军教授”“全国电力行业优秀教师”等称号。

 

刘闯,男,1985年1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校青年学术带头人。先后被评为东北电力大学“新锐计划”首批入选者,吉林省第六批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第十五批突出贡献专家,担任中国电源学会第二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际大电力系统委员会中压直流工作组联合召集人,获得吉林省人才开发基金、吉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12年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间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进行公派联合博士培养。

在本科教学中对所讲授的电力电子课程,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所带班级荣获优秀团支部、优秀班级等荣誉称号。将自己的教学理念与电卓161班级的培养结合,荣获2018年优秀班主任。2013年以来,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一区顶级期刊(双1)10篇,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主要研究成果被国内外200余名专家、学者引用。累计培养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47人,主持建立了电力变流优化控制技术基础研发平台。近5年来,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2016年作为访问学者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进行教学法研修,2018年入选国家公派国际清洁能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iCET),2017年举办“吉林省科协第十一届青年科学家论坛”,2018年促成我校成为中国高校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术年会组委会(SPEED)第18个团体成员,为我校电力电子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全新平台。

积极推动并促成我校与丹麦奥尔堡、英国卡迪夫、德国慕尼黑工业以及浙江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致力于促进电力电子技术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担任吉林市电力电子及配套产业技术研究院副理事长。

 

李扬,男,1980年9月生,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师,校教学名师,ESI热点论文的第一作者。他爱岗敬业,认真做好教学与科研工作,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在生活中,他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全面实践“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现代教学观念。他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提倡“快乐学习”,经常组织所带学生们打球,使其在忙碌的科研之余放松身心。

 

张秀宇,男,1980年7月31日出生,博士,东北电力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教师,校教学名师。

科研能力强。重组建科研团队,合作发表SCI检索科研论文10余篇,其中顶级期刊论文6篇。其从事的科研工作偏向理论研究,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每周坚持组织研究生开展课题组例会,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并和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生活上关心、关爱学生,在每门课程授课开始,会主动和学生交流如何讲解更容易学生吸收。近五年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SCI检索期刊论文24篇(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等国内权威期刊EI检索论文10余篇。获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其中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第1),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吉林省第六批拔尖创新人才称号及2018年吉林省青年科技奖。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2项横、纵向项目,累计到款科研经费360余万元。与新进青年教师合作申请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项,累计到款科研经费300余万元。

 

陈奇成,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入选“东电学者”(三层次)、“新锐计划”。

他科研业绩突出。先后在国内外期刊发表SCI/EI检索论文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2项,市局级项目2项,学校人才项目1项;作为项目委托人完成项目1项;担任《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Journal of Thermal Analysis and Calorimetry》等国际期刊审稿人;2016年担任中国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分会青年委员。从事科研工作以来,多次带动学院其他教师开展合作研究,共同参与到国家级项目中,定期的参加新晋年轻教师课题研讨,分享科研经验与教学经验,促进课题组之间的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合作配合,更充分的完成科研项目的研究;他工程实践能力强。了解行业发展情况,长期围绕多相流动、宏观/微观尺度传热、传质、低品位能源高效利用、高效储能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在教学过程中鼓励个性和独特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的形成,支持本科生、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中,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前沿,掌握专业核心技能,凝练科研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使他们具备极强的专业竞争力。

 

郝冬雪,女,1981年10月出生,辽宁沈阳人。2005年3月毕业于辽宁工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8年12月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岩土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教授,建筑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学科带头人,目前为《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力学》《农业工程学报》等核心期刊审稿人。

她是淡泊名利、集体意识极强的科研工作者。主持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在国际及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吉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她工作非常努力,对学生认真负责,每天都坚守在教研室或实验室,阅读文献、指导研究生等,每天工作时间达9小时以上,且经常利用节假日撰写基金本子、整理研究成果和指导本科生创新竞赛,甚至除夕前后的几天也在工作。她心系学科的发展,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机会,如在学术会议上、在科研群中,积极对外宣传学校,为引进人才献力献策;她注重发挥团队作用,积极组建岩土学科科研团队,融合其它学科,努力发挥团队协同创新作用;她集体意识强,学校运动会期间,不顾出差旅途疲劳,赶回学校上场参加比赛;她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作为研究生导师,坚持每周与研究生进行一次学术交流,无论时间多晚,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积极鼓励学生探索问题;对学生开题方向、中期和毕业论文答辩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对学生论文逐字逐句修改,指导已毕业的11名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获评校首批青年骨干教师、科技工作先进个人、东电学者、东电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胡建平,男,1981年出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系主任。2009年于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获博士学位,2013年前往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计算机学院进行交流访问,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等。

他科研能力强,学术成果丰硕,在科研上坚守科学道德,恪守学术规范,共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作为主持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吉林省科技厅青年科研基金项目1项、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项、吉林大学“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面上项目均是理学院首次获批同类项目。获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三等奖1项(第1名)、优秀奖1项(第1名),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第1名);他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关注学生成长。作为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系主任、“几何建模与图像处理”科研团队负责人,能够妥善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在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主,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他事业心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爱岗敬业、勤奋工作,作为负责人完成了专业的省“十三五”特色高水平专业的申报工作,作为学术带头人完成了“智能制造工程”的省“十三五”特色高水平新兴交叉学科申报工作和“能源大数据分析及智能计算”省“十三五”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工作;他与同事关系融洽,能主动带动其他同志一起做科研工作,曾多次与学院教师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撰写”交流,分享科研心得,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每周定期与学生研讨,积极组织团队教师和学生开展科研活动。

 

姜涛家校情怀深厚。在天津大学读博期间,导师希望他能留在天津大学工作,他毅然放弃导师的挽留,放弃在天津大学工作的机会,和爱人回到东北电力大学从事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工作。他是熟悉国内电力系统领域的年轻科研人员,注重与国内科研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同时,在学校引进人才、扩大学术影响力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他对学生要求高。亲自指导学生参与科研,积极与学生沟通,为每个研究生拟定研究方向,在国外期间,仍然坚持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远程指导。回学校后,会主动和学生沟通课题进展情况,学生写好论文发给他后,他会逐句进行修改。生活上,能够真正做到关心、帮助、照顾学生,管理学生的方式“既严格又适度”,学生容易接受。他科研态度端正。在科研团队中承担了大量的工作,有时晚上工作到凌晨十二点多才离开学校。在从事科研工作时,能够带动其他人一起做科研,有青年教师在撰写基金项目遇到难题时,他会积极予以指导和帮助。近三年,分别获得了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2017年荣获吉林省科技厅创新团队项目“吉林省综合能源系统创新团队”资助,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6项、国际发明专利3项;发表SCI/EI期刊论文2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5篇。

 

关闭窗口
 

东北电力大学机关党委    版权所有   2016